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微博
  • Qzone
  • 微信

毛氏家谱记,主席名字有润泽华夏恩惠东方之意,是

sujiaoshou 2022-11-26 11:30 730人围观

毛氏家谱记,主席名字有润泽华夏恩惠东方之意,是谁起的好名字?

原创2022-11-25 18:32·历史谜中谜(转自头条)

前言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告别父亲,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走前给父亲留下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家乡毛主席曾度过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他的童年比起革命时期,也是发光发彩的。


中国诞生毛泽东

在中国历史名城湖南长沙南边,有一座四周峰峦叠嶂的县城,因为地处湘江岸边,又有一条浏阳河经过,所以县城取名湘潭。

从这里向西40公里,在湘乡和宁乡以及湘潭三县城交界处,有一座美丽的山峰,传说在远古时代,舜帝南巡时曾路过这里,在这里让人吹箫,写成了《萧韶九成》。

故此后人把这首音乐叫做韶乐,这座山称之为韶山,远远望去,韶山高耸入云,群峦叠嶂,山上的仙女庵和顿石门以及桃花洞是著名的韶山八景。

在这座山麓的深处,有一弯小溪缓缓流淌,在河水的周围有几处人家,旁边还有很多农田,如果把这座大山的走势比作一条长龙,在龙的脖颈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那就是韶山冲。

|韶山冲

公元1368年,即明洪武初年,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一个远在江西的农民青年跟随朱元璋不远万里,到了云南,后来娶妻生子,告老还乡,迁入了韶山。他就是毛主席的祖先毛太华。

毛太华去世后,他的孩子在韶山繁衍生息,时过境迁,斗转星移,500年后的1893年,中国历史进入清朝,光绪十九年,中国人饱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毛泽东就出生在这个时期。

在上屋场,23岁的毛顺生娶了比自己大3岁的文七妹,婚姻不久因为贫困生活,他去当了半年兵,回家后又辛苦种田,还做点小买卖,最后终于积攒了一点家业。

|毛泽东和父亲

但遗憾的是,文七妹接连生了两个孩子都夭折了,1893年冬,12月25日晚,韶山冲黑云密布,随后电闪雷鸣,下了大暴雨,临近临盆的文七妹在家中腹痛难忍。

毛顺生淋着雨去隔壁村请来了接生婆,他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站在文七妹每天祷告的佛像前,他也上了一炷香,只祈求母亲平安。

“快没了?快了没?”毛顺生在门口喊着,接生婆不耐烦了:“你别喊了!”毛顺生又喊着:“生个伢子吧!”

午夜过后,躺在床上的文七妹停止了呻吟,一声娃娃啼哭声应声传来,接生婆朝着门口喊:“母亲平安,是个伢子!”

毛顺生心中一喜,果然是男孩,他冲进去屋子马上抱起了孩子,依在文七妹身边,对接生婆说:“谢谢接生婆了,等明天请乡亲们来吃红喜蛋!”

毛顺生脸上笑开了花,一连几天,他在家里布置了好菜饭,让全村的人都来热闹,其中也有族长。那人告诉毛顺生,按照族谱,这孩子应该是“泽”字辈。

毛氏族谱记载,从第七代开始留下族谱,“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顺生是“贻”字辈,族谱的名字是:毛贻昌。

可孩子叫什么名字呢?文七妹建议请一个算命先生,给孩子起个名字也对得起孩子,如果孩子是水命,就带个水,是火命就带个火。

毛顺生不相信那些旁门左道,他更相信自己,他想到这大清朝混乱不堪,转身就决定把东方的“东”字作为孩子的名字,并字:润之,行三。润和泽都是好字,有润泽华夏,恩惠东方的意思。

可文七妹心里很担心,前面生个两个孩子都没有养住,这个孩子再出点事怎么办呢?她和毛顺生商量,决定把孩子送到娘家,让外婆抚养。

虽然是心理所趋,但毛顺生也觉得可以,文氏家族向来是书香世家,让孩子去文家也是打基础。

随后,毛顺生养了孩子一年多,便把毛泽东送到了文家,一直到8岁,等到毛顺生去接孩子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大变样。

有趣的童年,超高的天赋

文家居住在唐家坨,和韶山冲一山之隔,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外祖父叫文芝仪,育有三男三女,有文化,有学识,毛泽东的舅舅还办有私塾,表哥文运昌等也都是学有所成。

|少年毛泽东

在文家的门前,有个池塘,池塘一边有一块十分干净的巨石,唐家坨的人称为是观音石,外婆封建迷信,为了让毛泽东性格坚强,让他拜这块石头为干娘,还在他的乳名前加了一个“石”字,也就是“石三伢子。”

毛泽东出生后第二年,国家动乱,中国东方海域爆发了战争,日本人侵占了朝鲜王宫,8月1日,对中国宣战,时年正是中国“甲午”年,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战争上节节失利,虽然战士们浴血奋战,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慈禧太后不得不派李鸿章出面求和,一步步导致清政府走到了穷途末路。

几年后,毛泽东的舅舅给他讲述了国家大事,毛泽东年幼,只记得舅舅的表情很严肃,为国家很担忧。

文七妹怀有身孕,每次来文家看望毛泽东,走路都颤颤巍巍,毛泽东跑过去搀扶母亲,嘴里喊着:“妈妈,妈妈。”

但外婆家务繁忙,平日里无暇照顾毛泽东,便让文运昌和文南松等带着毛泽东去舅舅的私塾里玩耍。

私塾的孩子早已经七八岁,学习的知识是四书五经,简单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毛泽东仅仅三四岁,但他对老师讲的课文十分好奇和习惯,每次在私塾玩耍,不哭不闹,专心听讲。

以至于到了毛泽东6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熟练地背诵私塾里的各种课文,比同龄的孩子至少超前学习了两年,这是表哥文运昌都没有想到的。

光绪25年,即1899年,6岁的毛泽东已经可以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了,仅仅靠着舅舅的一本《康熙字典》,就可以在大树下看书一整天。

等到毛泽东8岁时,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了家,或许他还没有想到,年幼的毛泽东在文家学习了一身本领,不仅可以熟读小说,还可以和大人有模有样地交谈。

当然,这离不开毛泽东本有的学习天赋,在家时,孩子们常常去毛泽东家里喊着:“走,润之,去游泳去。”

毛泽东便和孩子们一起去池塘里游泳,但毛顺生不喜欢孩子调皮,只想让毛泽东帮助家里干点活,所以每次发现毛泽东去游泳了,便拿着一根荆条站在岸边说:“润之,上来!”

孩子们知道,毛泽东又要挨骂了,但毛泽东不甘于被父亲责骂,选择讲道理的方式,他说:“我已经把活干完了,为什么打我?”

|毛泽东和母亲

毛顺生不信:“我刚交给你的任务,就干完了?”毛泽东说:“不信,不信你去看。”毛顺生来到茅房一看,果然毛泽东已经把所有的活都干完了,无言以对。

孩子们问:“润之啊,你怎么把大人一天的活,半天都干完的?”毛泽东笑着说:“我当然有自己的方法,你们谁有困难,都来找我。”

就这样,毛泽东成为了孩子王,他的聪明才智,在小时候就显得淋漓尽致。

一天,小伙伴虎子来找他,说虎妞经常被父亲责骂,原来这个虎妞一边放牛一边去采蘑菇,什么都干不成,虎子也帮不上忙,因为虎子也要放牛。

毛泽东很快就想到个好办法,毛泽东说:“放一头牛也是放,放三头牛也是放,索性你们把你们的头给我放,然后你们去采蘑菇,但回来后,蘑菇要平分。”

| 故居左边的小池,毛泽东小时候牵牛来此喝水

果然,等到日落时分,虎妞和虎子都回来了,蘑菇采的满满的,而毛泽东的放的牛也吃的饱饱的,虎妞再也不被家人责骂了。

毛泽东小小年纪,就可以想到这样的好办法,让韶山的人都刮目相看,甚至家家户户纷纷学习,这些故事在韶山流传很广。

1902年,毛泽东虚岁9岁,父亲毛顺生决定把毛泽东送到私塾读书,因为在韶山8岁就要正式上学了。

几天后,毛泽东被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这里的校舍只有一间房,孩子们坐在长凳子上摇头晃脑:“人之初,性本善……”

| 南岸私塾原貌,前左一为毛泽东的座位

但是毛泽东还没有上学几天,就被老师反映,说毛泽东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不仅自己不学习,还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游泳。

这让毛顺生十分难受,他质问毛泽东,你为什么要逃课,毛泽东给出两个理由:第一,在外面学习比在教室学得快,第二,老师讲的我都会了。

邹春培身为老师,自然不服,他要考考毛泽东,便出题刁难,让毛泽东对对联。

老师说:“世上万般皆下品。”毛泽东回答:“思量唯有读书高。”邹春培再说:“濯足。”毛泽东快速说道:“修身。”几个回合下来,毛泽东丝毫不输,一连几次,邹春培都没有办法,便找到毛顺生无奈地说:“你家孩子我管不住,学问比我高,另请高明吧。”

实际上,邹春培也很佩服这个孩子,他教过这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这样聪明的学生,就拿毛泽东每天给孩子讲述的三国故事来说,别说孩子们没听过,就连老师都是孤陋寡闻,也还是从说书先生听来的一段。

| 青年毛泽东

无奈之下,毛顺生只能让毛泽东转学,一连转了好几个私塾。1906年秋,毛泽东转学到井湾里私塾读书,他在这里的老师叫毛宇居,算起来还是毛泽东的亲戚。

那天,毛宇居出门办事,临走前告诉孩子们,要乖乖读书,不能乱跑。不料等他回来,发现大半的学生都不在了,问了才知道,都跟着毛泽东去山上摘果子了。

毛宇居得知后大发雷霆,要知道,当时大清王朝还在,光绪皇帝还在执政,几千年的尊师重道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毛泽东的做法无疑是让毛宇居颜面尽失。

毛宇居质问:“谁让你带着同学们去玩的。”毛泽东说:“去山上背书更快。”毛宇居说:“那你背给我听听。”毛泽东马上背出。

毛宇居没办法,只能给他出题,他说:“润之啊,我早就听说你很聪明,那老师给你出个题,如果你可以答上来,我就既往不咎,如果答不上来,你就等着挨板子。”

随后,毛宇居走到院子里的小井边说:“我要你赞井。”毛泽东在院子里转了转,看着这一口井,想了一会儿说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尽管这首小诗读起来有点稚嫩,却反映了毛泽东超高的文学天赋,这让毛宇居惊叹不已,不要说在同龄的孩子们中,就算是大人也不可能做出如此漂亮的诗句。

不仅如此,毛泽东的这首诗还把孩子们比作是小鱼,被困在“教室”里,永远也不会长大,心灵也不会真正成熟。

毛宇居虽然嘴上说着不服气,但心里暗暗惊叹,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了不起。

| 1959年毛泽东回到故乡再见恩师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专门邀请这位恩师到中南海做客,毛宇居看到此时的毛泽东,感叹万千,他说:“润之小时候就聪明无比啊,我感受极深。”毛主席则笑着感谢:“多亏当时您没让我挨板子呀。”

人生的引路人

如果说,毛主席在学生时代的引路人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其实一点没错,但在他走出韶山前,还有一个人对他的思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文运昌。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被父亲安排在了一个米店打工,按照毛顺生的想法,是不希望孩子再读书了,日后继承他的家产才是大事。

那年,母亲文七妹病重,毛泽东不远万里到衡山的一个寺庙给母亲求取香灰,在封建年代,庙里的师傅说,用香灰泡水喝可以治病。

但当毛泽东回家后,这一幕正好被来看望姑姑的文运昌看到,他严厉地说毛泽东说:“你这是封建迷信,我只听说这种东西会吃死人的。”

随后直接把他求取来的香灰给扔了,他从包里取出一个小药瓶,给文七妹吃了西药,文七妹的病很快就好起来了。

当时文运昌是毛泽东的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极力劝说毛顺生,他说:“姑父,润之从小就聪明,你不让他读书,毁了他一辈子。”

但毛顺生不听,他坚持认为只有去做生意才会有出息,但文运昌希望毛泽东继续深造,去湘乡的东山学堂读书,对知识渴望的毛泽东也想去读书。

|文运昌

那天晚上,文运昌给了毛泽东一本书,让毛泽东彻底心动了,那就是《盛世危言》,里面讲述的都是开明的思想,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

已经下定决定的毛泽东,不顾父亲的阻拦,背上行李不辞而别,那天晚上,他还留给了父亲一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实际上,汉代曾辅佐刘秀打天下的重臣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公元44年秋,马援率领军队凯旋而归,好友孟冀向他祝贺,劝他征战归来一路辛苦,在家好好休养。马援说:“男人应当死于边野,让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于儿女手中耶?”意思就是,现在匈奴还在骚扰边疆,男子汉大丈夫,要死也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埋在沙场上才像个样,怎么能待在家里和妻儿过安生日子。

|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部分学生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毛泽东自小就博览群书,已经成年的毛泽东也一定知道陆游的名句和马援的故事,所以这首诗正是毛泽东以诗明志的代表作之一。

也正是文运昌的引导,毛泽东从此走出了韶山,开始了求学之路,他在东山学堂认识了萧子升等人,后来考入了长沙,进入了第一师范,遇到了他的另一位恩师,杨昌济。

随后在杨昌济的建议下,来到北大打工学习,这才结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从此以后,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最后,他改变了中国,带领千军万马披荆斩棘,走向了胜利。

后记

1920年杨昌济病逝,在他生前给好友章士钊的信里说:“吾郑重语君,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言外之意就是,想要救国,请重视并保护好这二人。“二子”其一便是毛泽东。

 

发表评论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