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宋清华:关于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

2019-3-12 18:06| 发布者: sujiaoshou| 查看: 1114| 评论: 0|原作者: 宋清华 |来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教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首先对金融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排名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 3 种国内学科排名和 7 种国际学科排名,多维度列示了金融学国内外标杆学科。其次从建设金融学院、建设金融研究院、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 ...

宋清华:关于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

宋清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教研究中心 今天

 

摘要

本文首先对金融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排名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 3 种国内学科排名和 7 种国际学科排名,多维度列示了金融学国内外标杆学科。其次从建设金融学院、建设金融研究院、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人才 4 个方面总结了我国高校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动向。最后论述了我国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即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少数与多数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学 世界一流学科 

学科建设 学科排名

 

、国内外金融学一流学科标杆

(一) 金融学一流学科标杆: 国内排名

 1. 国内学科标杆之一: 国家重点学科

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三轮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共有 10 所大学的金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第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货币银行学) ,南开大学 (国际金融) 。

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学校 (2003 年,6 所) :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学校 (2007 年,4 + 6 + 1 所) :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点培育学科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

2014年10月28日,教育部发文,决定废止《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教研〔200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研〔2006〕3号)。上述废止文件今后不再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依据。

1 为 2007 年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

2.国内学科标杆之二: 第三轮学科评估

2013 年 1 月 29 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 2012 年学科评估结果。其中,“0202 应用经济学”学科参评高校共计 88 所,77 分及以上的高校共有 19 所 (见表 2) 。若将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为 85 分及以上的高校列为标杆,则有 3 所学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3.国内学科标杆之三: “双一流”建设学科

2017 年 9 月 20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同时金融学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关系也很密切。

3 列出了与金融学相关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在遴选拟建设高校名单时参考了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和 ESI、QS 排名。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基本上是参照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确定的。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商业与管理、清华大学的会计与金融在 QS 的排名中比较靠前,故被列入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根据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应用经济学前三名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三者的应用经济学学科自动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辽宁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属自定学科,所谓自定学科是指根据 “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并列第一,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并列第二,这 4 所学校的工商管理均被列为 “双一流”建设学科; 清华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并列第二,于是这 5 所学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合肥工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自定学科。

第三轮学科评估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 2012 年组织开展,评估涉及积累信息的数据 (如科研奖励、科研项目等) ,统计时间段为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涉及状态信息的数据 (如专职教师数、在校生数、重点实验室数等) ,统计时间点为 2011 年 12 月 31 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已经在 2016 年开展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涉及过程信息的数据 (如科研获奖、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 ,统计时间段为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可谓姗姗来迟,一经公布,便饱受诟病。2015 年 8 月 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15 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5 年 10 月 24 日,国务院印发了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 〔2015〕64 号) ,分 2020 年、2030 年和 21 世纪中叶,设定了 “双一流”建设目标,“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 年开始新一轮建设”[1]。但直到 2017 年 1 月 24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才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 》。2017 年 9 月 20 日,三部委才公布 “双一流” 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在正式公布之前,这份重要名单已经广为流传,个别高校领导人自行 “宣布”其所在高校已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主要依据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而定,而第三轮学科评估是若干年前进行的,而且评估方法也不尽完善。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的通知于 2016 年 4 月 22 日下发,要求参评单位在 2016 年 6 月 30 日前上报相关材料,评估数据统计截止时间是 2015 年底。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虽然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早就应该结束了。

(二) 金融学一流学科标杆: 国际排名

1. 国际学科标杆之一: ESI 排名

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世界上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 (ISI) 于 2001 年推出的一个文献评价分析工具。这是一个基于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和 SSCI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所收录的全球11000 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 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ESI 由引文排位 (Citation Rankings) 、高被引论文 (Most Cited Papers) 、引文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和评论报道 (Commentary) 4 部分组成。数据库以引文分析为基础,针对 22 个专业领域,通过计算论文数、引文数、篇均被引频次 (Average Citations Per Paper) 和单篇年均被引频次 (Averages) 、平均年份 (Mean Year) 、标准共引阈值 (Normalized Co-citation) 、引文阈值等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各国科研水平、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以及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并对当前正在深入研究和有突破性进展的科学领域进行直观反映。ESI 以 10 年为 1 个周期对全球所有大学及科研机构的 SCI、SSCI 论文数量、引文数量、引文率进行统计和比较,按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 1% 的学科方可进入 ESI 学科排行,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排名前 1% 的研究机构被列入高被引机构排行榜,每两个月公布 1 次。

目前 ESI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学科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 ESI 指标,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进入 ESI 全球 1% (百分之一学科) 或 1‰ (千分之一学科) 定为发展目标之一①。所谓千分之一学科,是指研究机构某一入选 ESI 的学科的国际排名位于所有入选 ESI 研究机构该学科国际排名的前 10% ,因为只有前 1% 的学科才能入选,所以在入选学科中排名前 10% 的学科即为千分之一学科。目前国际上的研究机构普遍将学科进入 ESI 全球 1‰作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标准,这亦是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参考。

ESI 设置的 22 个学科为: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22 个学科中,跟经济相关的学科只有经济与商业。

4 列出了经济与商业领域排名前 20 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按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前 3 名分别为加州大学系统、中国科学院和哈佛大学。经济与商业领域进入全球前1% 的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共有 9 家,按总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依次是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见表 5) 。

2. 国际学科标杆之二: QS 世界大学排名

在各种大学排名中,“QS 世界大学排名”与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QS 世界大学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是由英国教育咨询机构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包括主要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还有独立的地区排名。

QS 世界大学排名有以下 6 个方面的依据: 学术声誉 (Academic Reputation) 、雇主声誉 (Employer Reputation) 、师生比 (Faculty/Student Ratio) 、教师平均引用得分(Citations Per Faculty) 、国际教师比例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 、国际学生比例(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 ,它们的权重分别是 40%、10%、20%、20%、5%、5%。

2017 年 9 月,最新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正式发布。本次排名评估了来自全世界 74 个国家的 1127 所高校,涵盖 46 个学科的 11000 余个位次,是目前为止最大规模也是最 复 杂 的 大 学 及 学 科 排 名。与 金 融 学 相 关 的 学 科 有 经 济 学 和 计 量 经 济 学(Economics & Econometrics) 、商业与管理 (Business & Management) 、会计与金融 (Accounting & Finance) 。表 6 至表 13 分别反映了与金融学相关的上述三大学科的最新排名,包括世界前 20 以及中国高校的排名情况。

单就会计与金融而言,世界前五名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见表 8) 。中国内地高校中,北京大学排名世界第 30、内地第一,清华大学排名第 39,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进入第 51 ~ 100 位,浙江大学进入第 101 ~150 位,进入第 151 ~200 位的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 (见表 11) 。从近三年的排名变化来看,中国内地上述上榜的 8 所高校的排名可以用 “稳中有升”来概括 (见表 12) 。香港高校会计与金融专业的世界排名总体来讲比内地高校要好,香港科技大学排在第 17 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排名分别为第 23 位、第 28 位、第 49 位,香港理工大学也进入第51 ~100 位 (见表 13) 。

3. 国际学科标杆之三: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简称 THE Ranking,是由英国 《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杂志每年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从大学的多个重要维度——教育、研究、知识转化和国际影响来判断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排名涵盖了980 余所大学,由普华永道提供独立审计服务。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使用了 13 个校准过的表现指标来进行比较,这些表现指标被分为五类: 教育水平 (学习环境) 、研究水平 (数量、收入和声望) 、著作引用 (研究影响) 、国际影响 (教职工、学生、研究) 、行业收入 (知识转化) 。大学排名时,这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 30% 、30% 、30% 、7. 5% 、2. 5% 。

《泰晤士高等教育》也发布大学学科排名,共有 10 个学科,分别是艺术与人文(Arts & Humanities) 、教育 (Education) 、法律 (Law) 、商业与经济 (Business & Economics) 、医学与健康 (Clinical,Pre-clinical & Health)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工程与技术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s) 、物理科学 (Physical Sciences) 和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具体细分学科还有商业与管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会计与金融等。商业与经济五类表现指标的权重有些不同,分别是 32. 5% 、32. 5% 、25% 、7. 5% 、2. 5% 。

14、表 15 分别为 2016 ~2017 年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及其中的中国大学排名。

4. 国际学科标杆之四: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是由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根据大学的学术水平、国际声誉等十项指标得出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是世界四大大学排名之一[2]。

US News 同时提供22 个学科排名。US News 学科排名与世界大学总排名采用了不同的排名方法。学科排名是基于各大学在该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表现进行评估,主要是各种文献计量指标,如在该领域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全球及地区声望指标等。

16、表17 为2017 年经济与商业学科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及其中的中国大学排名。

5. 国际学科标杆之五: 亚利桑那大学排名

亚利桑那大学排名是亚利桑那大学统计每年全球大学在四种顶级金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名。四种顶级期刊分别是 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按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顶级金融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名,2010 ~ 2015 年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学校是纽约大学,发表论文 112 篇,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以 102 篇并列第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排第四,发表论文 94 篇 (见表 18) 。中国高校中,香港科技大学以 38 篇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 28,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列世界第 76、105、105 (见表 19) 。

6. 国际学科标杆之六: UC 达拉斯排名

UC 达拉斯全球前 100 名商学院排名是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公布的排行榜,主要是根据各高校商学院在一定时期内于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进行排名。统计的期刊有 24 种经济学顶级期刊,在查询时可以选择要纳入统计的范围有哪些期刊以及统计的时间。表 20、表 21 是根据各高校于 2010 ~ 2017 年在全部 24 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数进行排名。

7. 国际学科标杆之七: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 ,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 2003 年首次发布。2009 年,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2009 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首次发布。2016 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更名为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现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排名有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等。

2017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覆盖 52 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金融学是 52 个排名学科中的一个。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对象是于 2011 ~2015 年在特定学科发表论文达到一定数量的大学,不同学科的发文数阈值有所不同。排名指标有以下 5 个。

(1) 论文总数 (PUB) 。该指标用于测量被评价大学在相应学科的科研规模,指过去 5 年 (2011 ~ 2015) 被 InCites 数据库相应学科收录的 Article 类型 (即研究论文) 的论文数。一所大学的论文根据所发表的期刊的学科分类被划分到相应学科中。

(2) 论文标准化影响力 (CNCI) 。CNCI (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 指过去 5 年 (2011 ~2015) 被 InCites 数据库相应学科收录的 Article 类型的论文的被引次数与相同年份、相同条目、相同文献类型论文的被引次数比值的平均值。如果 CNCI 等于 1,说明该组论文的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CNCI 小于 1 则反映论文被引表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CNCI 大于 1 表明论文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 国际合作论文比例 (IC) 。国际合作论文比例用来测量被评价大学在相应学科的国际合作程度。该指标统计过去 5 年 (2011 ~ 2015) 被 InCites 数据库相应学科收录的 Article 类型的论文中有国外机构地址的论文比例。

(4) 顶尖期刊论文数 (TOP) 。指过去 5 年 (2011 ~ 2015) 在相应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顶尖期刊指通过软科 “学术卓越调查”得到的各学科顶尖期刊或影响因子位列前 20% 的期刊。“学术卓越调查”共选出 33 个学科的 94 本顶尖学术刊物。“学术卓越调查”结果中未覆盖学科的顶尖期刊取自各 Web of Science 学科条目内影响因子处在最高 20% 的期刊,根据 2015 版 《期刊引证报告》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判断。文献类型只包括 Article。

(5) 教师获权威奖项数 (AWARD) 。指教师自 1981 年以来获得本学科最重要的国际奖项的折合数。本学科最重要的国际奖项通过软科 “学术卓越调查”得到。“学术卓越调查”共选出 19 个学科的 27 项国际重要学术奖项。奖项共享者的权重为获得奖金的比例。当一名获奖人同时署名两个单位时,各计 0. 5。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表现,不同年代的获奖者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 25% ,如 2011 ~ 2015 年的获奖者的权重为 100% ,2001 ~ 2010 年的权重为 75% ,1991 ~2000 年的权重为 50% ,1981 ~1990 年的权重为 25% 。

在统计方法上,首先计算大学在每项指标上的得分,具体为大学在一项指标上的数值除以该项指标的最大值 (开根号) 再乘以 100。然后各指标得分除以 100 再乘以相应权重进行累加得到该校总分。不同学科的指标权重系数有所不同,金融学上述论文总数、论文标准化影响力、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顶尖期刊论文数、教师获权威奖项数 5 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 150、50、10、100 和 0。

22 为金融学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 20 的高校。

23、表 24 分别为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 2017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金融学)排名。

 

二、我国高校金融学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动向

(一) 建设金融学院

在财经类高校,金融学院单独建制成一种趋势。金融学院通常由金融系升格而成,也有从财政金融系或财政金融学院中分设而来。上海财经大学 1998 年成立金融学院,据说这是我国大陆高校中设立的第一个金融学院。1999 年 5 月,中南财经大学在财政系、金融系、投资系的基础上组建财政金融学院。2000 年,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同年金融学院从财政金融学院中分设出来。1998 年 7 月,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由原财政税务系、投资金融系和计划统计系 (部分) 合并组建而成。2003 年 6 月,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单独设立。2009 年 6 月,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与统计学院合并组建金融与统计学院。2011 年7 月,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统计学院分设。

在有的财经类高校,学院划分更细。西南财经大学举全校之力建设大金融学科群,设有金融学院、保险学院、证券期货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均设有金融学院和保险学院。2000 年 6 月,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金融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年 3 月,原中国金融学院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系组建成立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除了金融学院,还设有保险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

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也专门成立了金融学院或金融相关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的金融学科重镇,1997 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与投资经济系合并成立财政金融学院,一直延续至今。综合性大学金融学院成立较早的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成立较晚的有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和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于 2015 年 6 月成立,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于 2017 年 6 月揭牌。2000 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2010 年 3 月,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与统计学院合并,成立金融与统计学院。2007 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原有金融学科、贸易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基础上组建金融与统计学院。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 2012 年 3 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以 “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 为使命,目标是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198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正式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于 2009 年 4 月成立,是上海市政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而创建的国际化金融学院,以 “汇聚国际一流师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构筑开放研究平台,形成顶级政策智库”为使命,目标是 “亚洲领先,世界一流”,口号是 “金融黄埔,智领未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王江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和院长。

除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外,我国还有一些高校从海外引进知名学者担任金融学院院长。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教授白聚山出任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首任院长,白聚山是世界公认的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首位从海外聘请的院长是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 (2006 ~ 2010 年) ,现任院长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王能。黄明是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在行为金融学、资产定价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王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中组部 “千人计划”入选者,在多个金融学和经济学杂志担任主编、副主编。西南财经大学曾聘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管理学院刘俊教授为其金融学院院长,刘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教育部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7 年 6 月,复旦大学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

(二) 建设金融研究院

除了金融院系之外,许多大学还成立了金融研究院,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综合性大学的金融研究院主要有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南京大学 牛津 FDT 金融创新研究院,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等。

财经类高校的金融研究院主要有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经济管理研究院、保险精算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等。

金融研究院一般是实体性机构,是新型的国际化科研平台,主要功能是学术研究,旨在提升所在学校金融研究水平和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为此金融研究院聘请海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研究,甚至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研究院院长。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华盛顿大学 (圣路易斯)        金融学教授菲尔·迪布韦克 (Philip H. Dybvig) 受聘担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教授、Journal of Finance 联合主编熊伟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院长。

(三)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办学之道,师资至要。”世界一流金融学科需要世界一流金融学者,或者说一个金融学科只有有若干个世界一流学者,这个学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金融学科。中国金融学科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和涌现出一批金融学家、金融领军人物和知名学者,有的学者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促进中国金融学科建设,表彰优秀学科带头人在金融学科建设中的贡献,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金融研究和金融教育,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 (原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 特设立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采取集中评审、按年颁奖的方式,每年奖励 1 ~ 3 名,奖金额为每位获奖人 100 万元。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从设立至今共有 18 位金融学家获奖 (见表 25)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获奖者最多,共有 3 位,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我国金融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

金融领域的 “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我国的金融领军人物和一流学者。根据笔者的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学科共有 13 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 6 位青年 “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列前两位,分别是 5 人和 4 人 (见表 26) ; 我国金融学科共有 16 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位列前两位,分别是 4 人和 3 人 (见表 27) 。

200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决定实施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即 “千人计划”。“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 5 ~ 10 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 2000 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2010 年 10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 《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开始实施 “千人计划”。“千人计划”包括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计划,从 2008 年开始,用 5 ~10 年,重点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引进 500 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经济金融领域的 “千人计划”入选者有: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校区统计学和经济学教授蔡宗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惠灵顿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艾春荣,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终身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金李,等等。

“万人计划”是与 “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于 2012 年 9 月正式启动,是一项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的人才计划。“万人计划”由三个层次、七类人才构成。第一个层次是 “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中无金融学领军人才,第二批 (2016 年)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共 200 名,入选的金融学领军人才有 4 人,分别是李稻葵 (清华大学) 、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春峰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郑长德(西南民族大学) 。金融学入选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汤珂、许年行,中山大学的杨子晖,华中科技大学的孔东民①,武汉大学的李青原,同济大学的钟宁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黄薇,等等。因 “万人计划”未公布入选者的专业领域,故很可能有遗漏。

2017 年 2 月 27 日,爱思唯尔发布了 2016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榜单内容可在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网站查阅浏览。2016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016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 Scopus 数据库,中国高被引学者共计 1774 人,分布在 38 个学科 (包括商业、管理和会计,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 。表 28 为 2016 年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共有 16 人,其中北京大学人数最多,共有 4 人,清华大学有 3 人,中国人民大学有 2 人。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既要引进来,又要送出去。既可以全职引进,也可以柔性引进。对全职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可实行常任轨 (Tenure-track)[3]或年薪制,对柔性引进的人才要实行合同制。“千人计划”短期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是柔性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非常好的方式。赵德武在西南财经大学校长任上曾用 “赢在国际化,输在国际化”概括西南财经大学的国际化理念。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对于海外优秀人才建议采取 12 字方针,即 “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示之以利”。

29 为金融学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名单。

 (四) 培养一流人才

对高校来说,一流学科要培养一流人才,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的学科就不是一流学科。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职责,教学是教师的第一天职。各高校金融学科在培养一流人才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如举办各类实验班、试验班,强化通识教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强调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实行本硕博连读、中外合作联合培养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成效还不是十分显著。

在国外,金融学科一般设在商学院。是否通过 AACSB 认证是衡量商学院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针。AACSB International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 ,即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或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成立于1916 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 非 政 府 认 证 机 构。美 国 AACSB International 自 1919 年开始推行高等管理教育认证。AACSB International 的教育认证采取由该协会专门执行、高等管理教育机构自愿参与的方式,目的在于对学士及硕士学位课程进行学术鉴定,以促进已获认证和申请认证的学校提高学生入学标准和师资及管理水准。该教育认证有商业认证 (Business) 和会计认证 (Accounting) 两种。MBA 课程认证是商业认证的一个分支。

截至 2017 年 9 月底,中国大陆共有 21 所①经济管理类学院通过了 AACSB 商业认证,其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大陆第一家,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两个学院通过了认证 (见表 30) 。中国香港有 7 所大学商学院通过 AACSB 商业认证,中国台湾有 20 所大学商学院通过 AACSB 商业认证。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是中国仅有的四家同时通过 AACSB 商业认证和会计认证的高校。

 

三、我国高校金融学建设世界

一流学科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一) 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中国特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的 “双一流”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认为,“中国学者在中国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中国问题还不是国际主流问题”。据他们统计,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顶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学者,经济学方面中国本土学者只有 6. 7% ,金融学方面中国本土学者占 33% 。而中国问题在国际经济杂志上的分量只占 1% ,这与我国的经济体量很不相称[4]。

但我们不能过多强调中国特色,不能弱化国际标准,而要强化国际标准。是不是世界一流学科,不能自己说了算,而要国际认可,需要用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学科分类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别,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通常分属不同学院,经济学又被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金融学被归入应用经济学。我国经济管理类学科目录与国际不接轨,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不能不充分考虑国际通行的学科分类。我国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不能局限于我们的一级学科,可以更大,大到经济与商业、商业与经济或商业与管理;  也可以更小,小到会计与金融,甚至金融。我国有些高校有能力将其金融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

(二)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否世界一流容易衡量,人才培养是否世界一流很难量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不能太偏重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人才培养创世界一流。ESI 排名是一个纯科学研究排名,QS 排名虽然考虑了 6 个方面的内容,但也偏重于科学研究,缺少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我国高校与美国等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上,更表现在人才培养上。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穆 (Robert Jeffrey Zimmer) 曾说: “科研的确非常重要,但对于大学来说,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科研,而在于创造一个环境,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教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争论的氛围。”[5]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也指出: “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是今天中国大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6]

对一个国家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比科学研究更重要。培养一流人才是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任务, “双一流”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面,我们需要强化四个教育理念,即成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型教育理念、国际化教育理念,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用型教育与双创型教育的关系,本土化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关系。通过 “双一流”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包括本科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 少数与多数的关系

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 “双一流”建设高校总共 137 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42 所 (又分为 A 类和 B 类,A 类 36 所,B 类 6 所)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5 所。“双一流”建设学科涉及 137 所高校的 327 个学科。显而易见, “双一流”建设高校只是少数,“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我国高校学科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更小。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 》要求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7]。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总会有个别大学不再被保留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中,也会有一些高校的个别学科从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被淘汰掉。而到21 世纪中叶,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会更少。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无疑只是我国少数大学和少数学科的发展目标,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和学科而言,“世界一流”或 “国际一流”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们不能不切实际,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建设目标要切实可行。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高悬 “世界一流”目标,对那些实力不够的大学来说,有时不啻是个灾难[6]。

要处理好少数和多数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要分层次进行。我国中央层面的 “双一流”建设实际上也是有层次之分的。大家都知道什么是 “双一流”,实际上我国的 “双一流”建设中还有 “四列”,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与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显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是一个更高的目标。

要突出少数、兼顾多数,就必须充分调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其实,各地 “双一流” 建设热情很高,在教育部等三部委正式公布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之前,许多省市都启动了 “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方案或计划。其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双一流”建设的层次可以更多,甚至可以有 “四个一流”和 “八列”,即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均可分行列和前列。

“双一流”建设,重点在高校,关键在学科。“双一流”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则不可能取得成功。“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作为支撑。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关键在培养和造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为此就需要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采取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与国家制定的五年规划同步进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遵循四项原则,其中之一便是 “坚持以绩效为杠杆”,要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

各高校非常重视 “双一流”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双一流”建设与财政拨款有直接关系。“双一流”建设的经费资助强度应不低于原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的年度经费。“211 工程”共计完成投资 368. 26 亿元, “985 工程”一期建设完成投资共计 255 亿元,二期建设实际投入建设资金达 414 亿元,三期建设资金达 450 亿元[8]。据 2016 年度高校经费预算,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年度总预算都超过百亿元。其中清华大学 2016 年度预算总数为 182. 17 亿元,年度收入合计 139. 03 亿元,年度支出合计 142. 17 亿元。

除了中央财政拨款,各省市也都拿出大笔资金支持当地学校进行 “双一流”建设。广东省 2015 年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 50 亿元遴选了 7 所大学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遴选了另 7 所高校进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校每年被分配 3 亿元以上的专项建设资金。上海 2015 年启动了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明确在未来三年的第一阶段投入 36 亿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并在第二阶段加大投入。2016 年发布的 《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提出重点支持 2 所左右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支持 15 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入选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每年将获得 1 亿元资金支持。河南省将重点建设 2 ~ 3 所国内高水平大学,遴选了 17 所高校的 35 个学科入围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总体投入高达 31 亿元。

总的来讲,“双一流”建设投入是比较大的,关键是能否取得建设实效,能否催生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行列甚至前列。过去我国教育拨款严重不平衡,产出偏低,财政拨款、公用经费的使用效果相对较差,激励作用相对较小。“双一流”建设经费的使用要兼顾重点和一般,激励和普惠并重,更多地以事后奖励代替事前的经费拨付,较大幅度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五)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竞争存在一些无序现象,“双一流”建设无疑会加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高校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竞争上,高校纷纷通过 “高价”抢夺人才。如“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对其一次性补助 50 万元,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100 万 ~300 万元科研经费。一些高校为了抢夺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年薪 45 万元起,提供若干平方米住房一套或按成本价购买住房一套,甚至提供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还免税。

高校竞争是需要的,但要提倡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人才流动是必要的,但必须有序。有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相关高校要科学设计薪酬,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 “引育”并举[9]。各类人才自身要诚实守信,不能唯利是图。

高校需要竞争,高校更需要合作,“双一流”建设尤其需要合作。有人研究进入 ESI 排名前几位的学校所具有的管理策略或特征,发现跨学科交融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分重要[10]。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 (Richard H. Thaler) 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先行者。200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 (Daniel Kahneman) 甚至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他是 “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11]。

 

参考文献


 

注释

①“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在确定 “双一流”建设学科时参考了 ESI 的排名。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到 2020 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 10% ; 100 个左右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I) 全球同类学科前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之一便是 “到 2020 年,6 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I) 全球同类学科前 1‰,20 个左右进入前 200 位,70 个以上学科进入前 1% ”。

 

作者信息

宋清华,男,湖北通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本文

宋清华.关于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J].高等教育评论,2017(02)

 

发表评论

相关分类

用户反馈
客户端